10月21日,游客在邯鄲市峰峰博物館欣賞磁州窯古代瓷器。
10月20日,邯鄲市峰峰礦區智暉彩藝有限公司推出的創新編鐘造型茶具。
10月20日,邯鄲市峰峰礦區臨水鎮泉頭社區,小朋友參與磁州窯陶藝制作課程,感受非遺文化魅力。
10月20日,邯鄲市磁州窯鹽店遺址博物館,國家級非遺傳承人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立忠(右)在坯體上彩繪。他成功復原磁州窯失傳的裝飾技法20余種。
10月20日,工匠在展示拉坯技藝。
10月20日,邯鄲市磁州窯現代陶瓷藝術館,琳瑯滿目的日用陶瓷和陶瓷藝術品讓游客流連忘返。
10月21日,邯鄲市峰峰礦區大家陶藝有限責任公司,工人在檢測瓷器質量。目前,峰峰礦區有陶瓷企業82家,年產值5.23億元。
磁州窯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民窯體系之一,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一帶,其歷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“磁山文化”,至宋金元時達到鼎盛。峰峰礦區彭城鎮是全國重要的陶瓷產區之一,千百年來,窯火不滅。
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花瓷器著稱,其裝飾技法獨樹一幟,主要采用鐵銹花、刻劃花、剔花等手法,展現出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。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,一代又一代的磁州窯燒制技師從做陶到做瓷,不斷推陳出新,技藝日益精湛。他們從描繪花鳥魚蟲、山水人物到書寫詩文書法,從原料采集到揀選加工,逐步完善了72道工序,使得這一古老的技藝持續煥發新的活力。
千年窯火,余韻悠長。2006年,磁州窯燒制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如今,峰峰礦區新一代磁州窯工匠正堅守傳統,致力于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。同時,當地近百家磁州窯經營實體也在積極尋求創新發展的新路徑。古老的磁州窯燒制技藝在新與舊的碰撞中重現繁華。 (經濟日報記者 翟天雪 王墨晗攝影報道)